1 概述
我國塑料管道行業經過20年高歌猛進的發展,目前無論從總體產能、總產量、抑或是企業數量、管道品種(含自主創新類)均穩居世界第一。
塑料管道的應用領域遍及建筑、市政、農業、工業領域的供排水、燃氣、熱力、電力設施等諸多方面。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塑料管道的下游行業熱點不斷輪轉,持續為塑料管道創造新的應用空間。其中,建筑物內用的各類管道總量占比約50%。
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規律和其它事物發展規律一樣,在“十二五”末期進入“主動換擋減速”的“中高速”這一“新常態”。塑料管道的應用領域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需求側”中扮演“雙重驅動力”——投資和消費的房地產業進入滯漲期。一線城市“無地開發”,二三線城市存量房屋數量過大,使得管道制品的市場需求受到抑制。從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等方面來考量目前的塑料管道行業狀況,我們可以發現其產能局部過剩,從業者技術水平及自身素質有待提高,管道產品同質化情況嚴重,管道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勞動密集型行業特征明顯,生產人工成本逐年增大,行業創新能力普遍不足。
針對經濟發展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供求關系的變化,國家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從供給側的四個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入手,把體制改革、機制創新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做加法又做減法,使供給和需求能夠更好地匹配。
具體到傳統加工制造業的塑料管道行業,又將如何順應時代潮流進行結構性調整,繼續保持發展的動力呢?
2 重新認識“適度擴大”的需求側
傳統的塑料管道“需求側”——具有強勁雙重驅動力的房地產業已進入調整期,相關管道制品用量受到顯著影響,對以建筑內管道制品為主的生產企業發展影響尤為明顯。進入國民經濟發展的“十三五”時期,與管道發展相關的“需求側”出現了更多的機遇。
2.1 海綿城市建設
根據國辦2015年發布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將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將達到目標要求。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曾公開透露,預計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將達到每平方公里1億元至1.5億元。業內相關人士計算,部分地區每平方公里實際建設投資成本可能達到1.5億元至2億元。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標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億元。
哪些行業將從海綿城市建設中獲益呢?答案可以從海綿城市建設的上下游譜系中窺見一斑(參見圖1):
圖1 海綿城市建設上下游行業關系
綜合年均4000億元的海綿城市建造規模,可以看到對于管道材料的特定工程需求將保持較高的水平。
目前,工程涉及的管道類產品主要有:
1)給排水管道:聚烯烴、聚氯乙烯壓力管道,各類結構壁管道及復合管道;
2)雨水、污水檢查井;
3)滲蓄模塊:聚丙烯材料為主;
4)特殊用途管道:軟式透水管、實壁及結構壁滲透管等。
2.2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一般而言,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給水、排水、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多數埋于地表3米以下,隧道空間小可通人、大可通車。
政府層面高度重視管廊建設,2013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27號)等文件,部署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工作。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了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61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全面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住建部城建司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17個省(市、區)明確了量化目標,總計到2020年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8800公里,其中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地下綜合管廊的覆蓋率將達到80%以上。據住建部測算,加上入廊管線,地下綜合管廊每公里造價約為1.2億元。根據管廊建設一般情況:材料費用占約1/3。依照管廊項目2016年完成以及2017計劃的年投入水平2000億元/年粗略測算,建材含管道材料的年相關需求在700億元左右。
2.3 住宅產業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
國務院辦公廳自2016年9月以來先后發布了兩個與“裝配式建筑”相關的重要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1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為切實落實上述文件,全面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2017年3月23日,住建部印發了《“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辦法》、《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管理辦法》,對具體工作進行了細化。
《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為20%以上,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為3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采取裝配式建造的比例要達到40%以上。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比率在30%以上。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全裝修成品房面積比率達到50%以上。這將對建筑物內塑料管道的品種及結構形式的選擇、改進、創新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
3 應對需求側的變化,完成結構調整,著力于“質”,以“智”為之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與其他建材一樣,塑料管道是完全意義上的商品。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質量、品牌(價值)是商品使用價值的體現。商品具備良好的使用價值,是順利實現商品價值的前提,企業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是企業經濟活動的核心,而“智”的本質也是實現“質”的方式和途徑。
作為制造業的普通一員,擁有諸多“世界第一”的塑料管道行業的制造總體水平如何?
工信部苗圩部長在今年“兩會”中指出:“中國制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的地步。看看全球科技實力排名,中國比西方落后30年。在全球制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中國要成為制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之后這段話被提煉成“中國沒有制造業,只有仿造業”。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關于質量,管道行業已經有了基本共識:“好設備+好料(合理科學的配方)+好人+執行正確的工藝=品質優良的制品”,這一認識也暗合質量體系管理的“人、機、料、法、環、測”六要素。不難看出,在諸多要素中,對質量影響顯著的要素基本都屬于上游行業,比如石化行業——樹脂,塑料機械——擠出、注塑等加工設備。以最典型的PP-R管材為例:其引入中國之初,由于國產擠出設備對于高熔體粘度的材料加工應對方法不足,導致加工缺陷成為一段時間內產品質量問題的最主要原因。通過“跟隨”戰術,國產擠出設備總體上滿足了塑料管道制品的生產需求:從加工難度極高的特種材料,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一直到超大口徑的聚乙烯管道(DN1600mm,SDR11)都是可以應對自如。管道用材料發展迅速,國產原材料在“量大面廣”的專用料上基本可以滿足管道行業的生產需要,但是在加工穩定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間??梢钥闯鏊芰瞎艿赖膭撔鹿ぷ鳎?ldquo;智”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上游。行業內相關自主創新成分少,影響力弱,且主要是對舶來品的“山寨”。隨著上游行業的進步,進一步降低了管道加工業的行業門檻,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征愈發明顯,企業盈利模式依靠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人為因素越來越多地影響著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2010年,在對某家以產品質量高著稱的浙江生產企業的工廠檢查中,生產車間35條進口單螺桿生產線滿負荷生產聚烯烴類管材,每條生產線每班配置約3-4人,對于產品過程檢驗的要求是:“產品外觀尺寸每根必檢、產品米重每包必檢,品管部門巡檢每15min一次”。如此大量的工作需要人員必須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也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任何環節的疏忽都會導致殘次率的升高,影響合格品率,繼而嚴重影響應用效果。這樣嚴格的質量規定放到規?;墓芗a廠就會顯得有心無力。同年在西南某大型生產企業的PVC管件生產現場,注塑車間同時生產不同規格的管件、配件,流水線終端的成品包裝處發現大量澆口缺陷的地漏,而有同樣問題的產品仍源源不斷地從不同位置的注塑機傳送過來。人力資源配置已經明顯難以保證產品的質量。更有甚者,由于生產設備自動化程度過低,人工撿拾半成品會給操作工人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
在經濟發展的高速階段,生產效率可以用廉價而充足的勞動力來實現,而進入到21世紀,用工荒的頻繁出現,為高度人工依賴的生產模式敲響了警鐘。加之近年來用工成本受政策影響而不斷升高,開始倒逼企業在人工替代上進行技術升級,促成了一次被動的“智造”轉變。目前,可以見到的“智造”手段有:
3.1 增加自動精密計量投料裝置、管道尺寸在線測量裝置等
管道結構尺寸在線的連續監測數據通過計算機與精密計量投料裝置有機結合,實現生產工藝的連續高精度微調。在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度的同時,極大的降低了過程控制程序中人工監控的強度,減少相關崗位的人員數量。
3.2 智能機器人的應用
1)機械臂的應用。
在管件生產線中,較為常見的機器人模式是機械臂,其主要作用是穩定、快速、精準地完成半成品的裝、卸工作。同時,杜絕人員由于工序交叉帶來的燙傷、夾傷等危險,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帶金屬嵌件的管件生產:金屬嵌件的抓取、對中、放置均由機械臂完成(參見圖2)。
圖2 注塑機用機械臂 圖3 管材自動包捆裝置
2)智能包裝。
對于高速批量生產的產品進行包裝及加貼唯一性質量標示,一直以來是人工需求較多的環節;同時,因為此類工種偏重體力勞動,人員素質難以保證,工作質量容易出現紕漏。智能包裝機器人從編碼、噴刷、運輸、包裝一氣呵成,極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產品標示錯誤引起誤用的概率(參見圖3)。
3)場內搬運智能無人車(AGV)的應用。
圖4 AGV裝置
AGV是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英文縮寫,屬于輪式移動機器人(WMR-Wheeled Mobile Robot)的范疇,目前國際上以日本應用量最大,我國相關的應用量增長較快,將于2020年達到8萬臺套。但目前塑料管道業內應用尚不多見(參見圖4)。
原料、成品在生產環境中的運輸借助于程序控制的無人車,可以高效、準確地將生產、包裝、儲運環節連接起來,有效減少相關人工需求。
一般而言,在系統應用機器人兩年以上且較為成熟的情況下,相應工序的工人人數可以下降一半,并且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產品的良品率也有明顯提高。
盡管如此,在這里仍然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智”的因素更多來自管道行業的上游。新技術的引進在管道產品生產過程中只是部分解決或者緩解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中人工成本高的問題。其一次性投入較大,回收周期長,并且由此產生的直接效益空間不大,如合格品率從95%提升到99%,由此產生的效益將很快達到上限。
如何在自身領域真正地實現“智”造,有效提升企業的制造水平,改善勞動力結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而當下制造業普遍存在的“中國仿造”,其發展速度終將放緩。如何進入并適應“無人領跑”的時代。中國制造業巨擎“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說:“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數據積累,就不可能有爆發性創新”。管道行業處于我國制造業的中下水平,在發展的道路上,還需要加快追趕國外先行者的步伐。比較國內規??壳暗墓艿榔髽I與國外知名跨國企業,我們的優勢與劣勢在哪里呢?
優勢:本土化生產使得人工成本、綜合應用成本較低;產量規模優勢明顯,生產技術相對較新;低附加值市場空間依然較大;
劣勢:產品配套能力一般;系統集成能力不足,具有針對性的系統研發能力弱;管道工程盈利點少,盈利能力不足。
長期以來的產品生產導向,使得行業內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高分子材料相關領域:如合成、加工、改性,卻缺少相關應用領域的“跨界人才”、“復合型人才”。主要的技術創新體現在對上游提供的生產條件和物資的改良及改進上,缺乏專業性、針對性強、系統的產品研發。以海綿城市為例,在其上下游盈利鏈條中,雖然有建材的一席之地,但它只屬于整個食物鏈的末端,屬于含金量不足的“施工建造”陣營??梢韵胍姡艿榔髽I在分享“海綿城市建設”這塊大蛋糕的時候必將會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有心無力的感覺在涉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裝配式建筑”時更為明顯。與“海綿城市”建設主要對象是既有產品的系統性整合相比,“管廊”與“裝配式建筑”則對傳統產品提出了全新要求,從現實情況來看更加像任正非眼中的“無人區”,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及技術積累,僅靠經濟騰飛期的膽量貿然闖入,將面臨巨大的風險。應對需求側的變化,加快從業人員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的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結構性調整的契機,伴隨著需求側的變化,又一次站到了管道行業的面前,30年“中國制造”的打造期既說明我們與世界水平差距明顯,更量化了我們的奮斗的目標,不忘“質造”初心,踏實苦干。不但要有實事求是、修修補補的“小聰明”,更要有敢為智為、攻堅克難的“大智慧”。
1 概述
我國塑料管道行業經過20年高歌猛進的發展,目前無論從總體產能、總產量、抑或是企業數量、管道品種(含自主創新類)均穩居世界第一。
塑料管道的應用領域遍及建筑、市政、農業、工業領域的供排水、燃氣、熱力、電力設施等諸多方面。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塑料管道的下游行業熱點不斷輪轉,持續為塑料管道創造新的應用空間。其中,建筑物內用的各類管道總量占比約50%。
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規律和其它事物發展規律一樣,在“十二五”末期進入“主動換擋減速”的“中高速”這一“新常態”。塑料管道的應用領域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需求側”中扮演“雙重驅動力”——投資和消費的房地產業進入滯漲期。一線城市“無地開發”,二三線城市存量房屋數量過大,使得管道制品的市場需求受到抑制。從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等方面來考量目前的塑料管道行業狀況,我們可以發現其產能局部過剩,從業者技術水平及自身素質有待提高,管道產品同質化情況嚴重,管道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勞動密集型行業特征明顯,生產人工成本逐年增大,行業創新能力普遍不足。
針對經濟發展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供求關系的變化,國家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從供給側的四個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入手,把體制改革、機制創新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做加法又做減法,使供給和需求能夠更好地匹配。
具體到傳統加工制造業的塑料管道行業,又將如何順應時代潮流進行結構性調整,繼續保持發展的動力呢?
2 重新認識“適度擴大”的需求側
傳統的塑料管道“需求側”——具有強勁雙重驅動力的房地產業已進入調整期,相關管道制品用量受到顯著影響,對以建筑內管道制品為主的生產企業發展影響尤為明顯。進入國民經濟發展的“十三五”時期,與管道發展相關的“需求側”出現了更多的機遇。
2.1 海綿城市建設
根據國辦2015年發布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將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將達到目標要求。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曾公開透露,預計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將達到每平方公里1億元至1.5億元。業內相關人士計算,部分地區每平方公里實際建設投資成本可能達到1.5億元至2億元。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標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億元。
哪些行業將從海綿城市建設中獲益呢?答案可以從海綿城市建設的上下游譜系中窺見一斑(參見圖1):
圖1 海綿城市建設上下游行業關系
綜合年均4000億元的海綿城市建造規模,可以看到對于管道材料的特定工程需求將保持較高的水平。
目前,工程涉及的管道類產品主要有:
1)給排水管道:聚烯烴、聚氯乙烯壓力管道,各類結構壁管道及復合管道;
2)雨水、污水檢查井;
3)滲蓄模塊:聚丙烯材料為主;
4)特殊用途管道:軟式透水管、實壁及結構壁滲透管等。
2.2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一般而言,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給水、排水、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多數埋于地表3米以下,隧道空間小可通人、大可通車。
政府層面高度重視管廊建設,2013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27號)等文件,部署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工作。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了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61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全面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住建部城建司提供的數據表明:我國17個省(市、區)明確了量化目標,總計到2020年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8800公里,其中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地下綜合管廊的覆蓋率將達到80%以上。據住建部測算,加上入廊管線,地下綜合管廊每公里造價約為1.2億元。根據管廊建設一般情況:材料費用占約1/3。依照管廊項目2016年完成以及2017計劃的年投入水平2000億元/年粗略測算,建材含管道材料的年相關需求在700億元左右。
2.3 住宅產業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
國務院辦公廳自2016年9月以來先后發布了兩個與“裝配式建筑”相關的重要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1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為切實落實上述文件,全面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2017年3月23日,住建部印發了《“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辦法》、《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管理辦法》,對具體工作進行了細化。
《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為20%以上,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為3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采取裝配式建造的比例要達到40%以上。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比率在30%以上。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全裝修成品房面積比率達到50%以上。這將對建筑物內塑料管道的品種及結構形式的選擇、改進、創新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
3 應對需求側的變化,完成結構調整,著力于“質”,以“智”為之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與其他建材一樣,塑料管道是完全意義上的商品。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質量、品牌(價值)是商品使用價值的體現。商品具備良好的使用價值,是順利實現商品價值的前提,企業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是企業經濟活動的核心,而“智”的本質也是實現“質”的方式和途徑。
作為制造業的普通一員,擁有諸多“世界第一”的塑料管道行業的制造總體水平如何?
工信部苗圩部長在今年“兩會”中指出:“中國制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的地步??纯慈蚩萍紝嵙ε琶袊任鞣铰浜?0年。在全球制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中國要成為制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之后這段話被提煉成“中國沒有制造業,只有仿造業”。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關于質量,管道行業已經有了基本共識:“好設備+好料(合理科學的配方)+好人+執行正確的工藝=品質優良的制品”,這一認識也暗合質量體系管理的“人、機、料、法、環、測”六要素。不難看出,在諸多要素中,對質量影響顯著的要素基本都屬于上游行業,比如石化行業——樹脂,塑料機械——擠出、注塑等加工設備。以最典型的PP-R管材為例:其引入中國之初,由于國產擠出設備對于高熔體粘度的材料加工應對方法不足,導致加工缺陷成為一段時間內產品質量問題的最主要原因。通過“跟隨”戰術,國產擠出設備總體上滿足了塑料管道制品的生產需求:從加工難度極高的特種材料,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一直到超大口徑的聚乙烯管道(DN1600mm,SDR11)都是可以應對自如。管道用材料發展迅速,國產原材料在“量大面廣”的專用料上基本可以滿足管道行業的生產需要,但是在加工穩定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間??梢钥闯鏊芰瞎艿赖膭撔鹿ぷ?,即“智”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上游。行業內相關自主創新成分少,影響力弱,且主要是對舶來品的“山寨”。隨著上游行業的進步,進一步降低了管道加工業的行業門檻,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征愈發明顯,企業盈利模式依靠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人為因素越來越多地影響著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2010年,在對某家以產品質量高著稱的浙江生產企業的工廠檢查中,生產車間35條進口單螺桿生產線滿負荷生產聚烯烴類管材,每條生產線每班配置約3-4人,對于產品過程檢驗的要求是:“產品外觀尺寸每根必檢、產品米重每包必檢,品管部門巡檢每15min一次”。如此大量的工作需要人員必須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也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任何環節的疏忽都會導致殘次率的升高,影響合格品率,繼而嚴重影響應用效果。這樣嚴格的質量規定放到規?;墓芗a廠就會顯得有心無力。同年在西南某大型生產企業的PVC管件生產現場,注塑車間同時生產不同規格的管件、配件,流水線終端的成品包裝處發現大量澆口缺陷的地漏,而有同樣問題的產品仍源源不斷地從不同位置的注塑機傳送過來。人力資源配置已經明顯難以保證產品的質量。更有甚者,由于生產設備自動化程度過低,人工撿拾半成品會給操作工人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
在經濟發展的高速階段,生產效率可以用廉價而充足的勞動力來實現,而進入到21世紀,用工荒的頻繁出現,為高度人工依賴的生產模式敲響了警鐘。加之近年來用工成本受政策影響而不斷升高,開始倒逼企業在人工替代上進行技術升級,促成了一次被動的“智造”轉變。目前,可以見到的“智造”手段有:
3.1 增加自動精密計量投料裝置、管道尺寸在線測量裝置等
管道結構尺寸在線的連續監測數據通過計算機與精密計量投料裝置有機結合,實現生產工藝的連續高精度微調。在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度的同時,極大的降低了過程控制程序中人工監控的強度,減少相關崗位的人員數量。
3.2 智能機器人的應用
1)機械臂的應用。
在管件生產線中,較為常見的機器人模式是機械臂,其主要作用是穩定、快速、精準地完成半成品的裝、卸工作。同時,杜絕人員由于工序交叉帶來的燙傷、夾傷等危險,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帶金屬嵌件的管件生產:金屬嵌件的抓取、對中、放置均由機械臂完成(參見圖2)。
圖2 注塑機用機械臂 圖3 管材自動包捆裝置
2)智能包裝。
對于高速批量生產的產品進行包裝及加貼唯一性質量標示,一直以來是人工需求較多的環節;同時,因為此類工種偏重體力勞動,人員素質難以保證,工作質量容易出現紕漏。智能包裝機器人從編碼、噴刷、運輸、包裝一氣呵成,極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產品標示錯誤引起誤用的概率(參見圖3)。
3)場內搬運智能無人車(AGV)的應用。
圖4 AGV裝置
AGV是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英文縮寫,屬于輪式移動機器人(WMR-Wheeled Mobile Robot)的范疇,目前國際上以日本應用量最大,我國相關的應用量增長較快,將于2020年達到8萬臺套。但目前塑料管道業內應用尚不多見(參見圖4)。
原料、成品在生產環境中的運輸借助于程序控制的無人車,可以高效、準確地將生產、包裝、儲運環節連接起來,有效減少相關人工需求。
一般而言,在系統應用機器人兩年以上且較為成熟的情況下,相應工序的工人人數可以下降一半,并且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產品的良品率也有明顯提高。
盡管如此,在這里仍然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智”的因素更多來自管道行業的上游。新技術的引進在管道產品生產過程中只是部分解決或者緩解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中人工成本高的問題。其一次性投入較大,回收周期長,并且由此產生的直接效益空間不大,如合格品率從95%提升到99%,由此產生的效益將很快達到上限。
如何在自身領域真正地實現“智”造,有效提升企業的制造水平,改善勞動力結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而當下制造業普遍存在的“中國仿造”,其發展速度終將放緩。如何進入并適應“無人領跑”的時代。中國制造業巨擎“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說:“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數據積累,就不可能有爆發性創新”。管道行業處于我國制造業的中下水平,在發展的道路上,還需要加快追趕國外先行者的步伐。比較國內規??壳暗墓艿榔髽I與國外知名跨國企業,我們的優勢與劣勢在哪里呢?
優勢:本土化生產使得人工成本、綜合應用成本較低;產量規模優勢明顯,生產技術相對較新;低附加值市場空間依然較大;
劣勢:產品配套能力一般;系統集成能力不足,具有針對性的系統研發能力弱;管道工程盈利點少,盈利能力不足。
長期以來的產品生產導向,使得行業內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高分子材料相關領域:如合成、加工、改性,卻缺少相關應用領域的“跨界人才”、“復合型人才”。主要的技術創新體現在對上游提供的生產條件和物資的改良及改進上,缺乏專業性、針對性強、系統的產品研發。以海綿城市為例,在其上下游盈利鏈條中,雖然有建材的一席之地,但它只屬于整個食物鏈的末端,屬于含金量不足的“施工建造”陣營??梢韵胍?,管道企業在分享“海綿城市建設”這塊大蛋糕的時候必將會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有心無力的感覺在涉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裝配式建筑”時更為明顯。與“海綿城市”建設主要對象是既有產品的系統性整合相比,“管廊”與“裝配式建筑”則對傳統產品提出了全新要求,從現實情況來看更加像任正非眼中的“無人區”,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及技術積累,僅靠經濟騰飛期的膽量貿然闖入,將面臨巨大的風險。應對需求側的變化,加快從業人員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的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結構性調整的契機,伴隨著需求側的變化,又一次站到了管道行業的面前,30年“中國制造”的打造期既說明我們與世界水平差距明顯,更量化了我們的奮斗的目標,不忘“質造”初心,踏實苦干。不但要有實事求是、修修補補的“小聰明”,更要有敢為智為、攻堅克難的“大智慧”。